睿升学子

Word天,院士大咖又进睿升!

2016年11月28日


  中科院白武明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从事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工作。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国际地震和地球内部物理委员会(IASPEI)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中科院白武明教授走进睿升讲学
 
新闻
Senior Scientists Public Lectures,CAS
 
  院士进睿升
  11月24日上午,武汉睿升学校的学术报告厅,不时传来掌声和赞许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白武明教授为武汉睿升学校高中部学生做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科普讲座,给师生们分享了一场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而物理也是一门杀伤级别极高的学科,当地质地球研究遇到物理研究时,就完全生成了一种烧脑的探索了。这样一个难度系数极高的学科探究却让在座千余名睿升学子听得如痴如醉,一再要求“拖堂”!
 
新闻
 
新闻
 
新闻
 
  科学在身边
  原本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听此报告,高三的同学们也抓住难得的机会在会场过道上“加塞”听讲座,高三的时间是紧迫的也是珍贵的,但是科学讲座的意义非凡,同学们热情高涨,求知欲极强。
  讲座伊始,白武明教授首先从科幻片《日本沉没》进行导入,点燃了孩子们的思考热情。紧接着,他向同学们提了七个问题:
  1.“地球的年龄有多少?”
  2.“地核和地球转动角速度一样吗?”
  3.“地震波的传播形式有几种?”
  4.“地球为什么会有磁场?”
  5.“月球上有磁场吗?”
  6.“地核和地球转动角速度是一样的吗?”
  7.“有记录以来地球所发生地震的震级最大是几级?”
  白教授引导同学对地球有关问题进行思考。他不断鼓励孩子们:“欢迎你们随时举手发言,多问‘为什么’。我们是平等的,你们可以问我‘为什么’,我也可以问你们‘为什么’!”
  讲座提到“大陆漂移学说之父”魏格纳(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到Arthur Holmes的实验认证“大陆漂移说”~这些科学前沿的巨人为科学献身、为真理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给同学们带来强大的震撼,在座的同学们感佩不已。会后,不少同学们颇有感触地表示要学习这种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会场秩序井然,同学们积极向白武明教授提问,围绕周围的是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白武明教授耐心地为睿升学子解答疑惑。
  白武明教授时不时走下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子们眼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和对科学家的崇拜。
  看着白教授PPT上地球构造图,同学们问题渐渐多了起来:“为什么地球是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的磁场是怎么形成的?”;“北极光的形成”……
  为了科学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白武明教授从地球内部结构、地核的形成与变化等问题入手,介绍了地球科学从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进程,从地球演化的角度讲述地球内部物质活动的过程以及地球表面地震、火山、海啸等各种自然现象的影响。以科学的论据,揭开了极光形成的神秘面纱。
  白教授用自带的特殊“橡皮”,演示了地球岩石形成和变形的机理,现场的科学探究气氛十分浓厚。
 
  追求卓越孜孜以求
  白武明教授用自带的特殊橡皮,邀请了四位睿升学子共同演示地球岩石形成和变形的机理。
  橡皮泥→口香糖→弹力球→锤子能敲得粉碎的物体?岩石!
  探索性的实验激发了孩子们求知的兴趣,让大家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
  白教授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形式活泼的全场互动,生动的阐述了活动的地球和漂移的大陆等科普知识。
  白教授还向在场听完讲座的同学们提问,话音刚落一位睿升学生就主动举手,回答完全正确。
 
  求真
  白教授说:这是我办讲座百次以来第一次有人答对了这个问题!我准备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小礼物,要送给这位表现积极善于思考的学生。那就是中科院的徽章!
  “中科院的院徽是由六个晶体组成的一个物质结构图案,象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六大基础学科;中间自然形成一齿轮,象征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共同引导国家科学发展。科学研究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拼搏探索
  同学们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此次讲座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研究热情,而且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本次讲座集学术性与科普性于一身,融教育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同学们前沿科学意识和人文精神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李校长鼓励大家希望这次讲座是一个起点,同学们付出行动真正成为像白教授一样有科学精神的人!学习科学家的拼搏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