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浅析

2013年05月23日


江华
(武汉睿升学校,湖北武汉)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在加深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索其进展,以期对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至今近十一年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变化、体育课堂的教材发生了变化、体育与健康课堂的组织发生了变化、体育课堂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体育课堂的主体(学生)发生了变化……这一切变化都归于新课标的实施。这就对广大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1.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观念如何就决定了主题活动的行为对象、行为方式,以及对实践活动对象所要求的标准。体育教学改革在全面进行,但是不少体育教师却只停留于体育课程形式改革的操作层面,基础体育教育课程受到了“学科中心论”的深厚影响,提出了“教学为中心”实质上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严重忽视了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其更本原因就在于教学观念陈旧,没有与时俱进。这主要表现在在现实社会中,长期的教育实践忽视对体育行为、思想、观念的关注,而有些体育工作者除了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体育工作。
  1.2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
  目前,体育教育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教材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重复。再加上由于中考增加了体育加试,考试成绩计入总分,从而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采用急功近利的方法,紧紧围绕着考试内容进行教育学,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应试能力,缺乏全面性,使得体育课单调无味,容易挫伤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准备活动方法单一,游戏老套的现象,缺乏创新。传统的以运动技能的形成为中心,以运动技能学习指导为主要内容,以教师为主导,重视体育叫法的单向传递,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强调“统一要求、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势必会导致教学思想的僵化。
  1.4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着的影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的纪律要求扩大化,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教学效果的时效性,这就使得体育教学失去了原有忽视了授之以道的正真意义。那么体育课堂也就缺乏了其灵活性和创新性。
  1.5体育教学评价一体化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个体基础差异,不考虑学生的主管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有失公允性。这样也就谈不上通过学校体育课,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了。
 
  2.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就使得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所需要的人首先是健康的人。而“文明病”的蔓延和在校青少年体质明显下降的现实,与我们的学校体育长期没有对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无关系。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追求对人体生物学的改造,而且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习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激发运动兴趣,掌握强身健体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培养出身、心都健康的人才。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这就使得教师教得无兴趣,学生也学得无乐趣。新课程标准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强调以全面育人为中心。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给予学生全面的体育教育,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2合理设置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
  作为达成课程目标之载体的课程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为原则,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育需要。此外,应根据现阶段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适当增加一些娱乐、健身、健美等项目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努力拓宽学生的锻炼途径,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而提供有利条件。
 
  2.3优化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是学生获得主动的学习。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增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合理化要求,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创造条件是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成就感,使其掌握科学的健身原理,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标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4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灵活的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组织的创新。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无疑是教学组织的新途径。教学组织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体会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得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2.5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以学生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为评价方式的课堂评价标准,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由于现行体育教学评价要全面地评价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完成目标和任务的程度,从不同层次和多维度对学生和教师所达到的目标进行全面的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体育教学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征,而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体育教学评价发展的客观要求。
 
  2.6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知情意行并重的,师生关系应是“教为主导、学为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体育课教学要改变单向的“教→学”的模式,改变“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教学对象应由少数转向全体,教学手段、方法整体优化,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还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习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7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育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有了一流的体育教师,才能有一流的体育教学质量。只有积极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师德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专业水平,能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更好的保障。
 
  小结
  新课标确立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形成一门具有较大灵活性、自主性与选择性的,充分注意到学生身心健康的,既受学生喜爱,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