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王丽琴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浏览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从中可见,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巨大作用,而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仅是知识,还有品德。
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大量的德育任务,如爱国主义、历史责任感等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和固化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教育很有必要。同时,德育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太刻意反而使高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对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
如高二上学期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简述了孙中山少年壮志---青年放弃医人转为医国,奔走革命---中年创立民国---晚年不断革命扞卫共和的一生。而从他的一生中,学生们总结出了伟大的“中山精神”。“中山精神”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天下为公”“博爱”高尚的人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进而告诉学生任何个体在面对从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的关系和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时,必然会产生各种道德标准和行为抉择。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但了解和学习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后,在处理上述社会关系时,很多学生明确了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等正确的道德规范。
同时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是经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除了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会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将黄海大战的民族英雄邓世昌与辽东战场的“飞毛腿”将军叶世琛做了对比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进而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道德标准。
并且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借用时人、后人和权威的评价来强化已做出的道德评价。比如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中,讲解“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总结出“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再借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来评价。学生沉默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正确的道德知识。
通过课堂上不同的案例的德育渗透,学生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这既是历史教学的责任,也是历史教学独特的魅力。
二、道德知识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就成了一堆无用的废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情感体验在道德价值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和强化的作用。由此在历史教育中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有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正义感、自尊感等等。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要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需要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如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的讲解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除了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功绩要阐释外,我会结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并借用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然学生体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道德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道德选择。
此外,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更直观和生动。如很多学生在观看电影《战狼》时,被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我也经常推荐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一切知识和情感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行为,因此最终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文化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教育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如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时,引导学生明确只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由此学生自己提出在日常学习的过程在要不断努力,积极进取,拼搏向上。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中通过不断的德育渗透不仅能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更能为社会培育出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明辨是非、积极向上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