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新 引领式复习构建历史时空——高复年级集体探究课题尝试

2018年11月23日


  历史时空的构建是复习中的关键,怎样适应现代高考制度的改革,让学生在高考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解答历史问题,引领式复习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但引领式复习必须抓住几个关键:
 
  一、引领的方向要明。
  即引领学生复习时,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明确考查的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如同写作文不偏题,不跑题,始终围绕作文命题。如复习中外古代文明史关于同一时期东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起源时。首先将考查的时间限定在古代历史阶段,空间限定在人文主义方面,不能超越两个条件,按照这种限定,让学生将东西方社会关于人文主义的时空历史内的人物及其主张一一列出,并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异同。既收到了关联中外的横向效果,又在比较中分别将中外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纵向展现。况且,国家考试中心已明示,历史高考一定让大多数考生能读懂题意。
 
  二、引领的问题要精。
  即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历史的主干知识,如同人的经络,同时分析出的结论语言要精练,具高度概括性。针对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走向,引领学生复习历史时首先必须紧紧围绕“一点四面”,同时要兼顾现实热点问题,因为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继承传统,服务现实。但由于历史高考的主旋律依然不会抛弃教材,故对教材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知识,要作为引领式复习设问的重点,如古代的海陆丝绸之路及其发展、世界近代的开辟新航路,与当今中国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近代的大国崛起与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等,以此为主线条的历史现象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的关系,构成一个具有重大启示作用,通贯古今,连接中外的历史时空体系,各种内容让学生自己填充,形成知识网络,可通史,可断代,与近两年的历史高考命题无缝对接。
 
  三、引领的知识要细。
  即在不偏离重点的前提下,切入到相当具体的知识要点。文综对历史的要求是小切入、大综合,从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选取局部或一个方面,作为命题的方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归纳及概括),有些切入甚至出乎意外,正所谓: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但无论怎样,高考题的客观化、人性化方向日益明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始终如一,大跨度、高难度的题型逐年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引领中将知识落到实处,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如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洋务运动,今日已细化到了“四化”(工业、军事、教育、外交)的程度,其中的军事近代化又与走向海洋的“海洋时代”相联系,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关联,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启示等等。教师如果一味地站在历史时空的高度进行所谓的专题式讲解,引领的知识必然是粗枝大叶,而学生解题也必然是触手可及而不能及。
 
  四、引领的启发要新。
  即引领学生复习历史要多角度、有高度、多层次、有创意;关联中外、横向联系。历史高考40年,始终以现在的知识点为命题范围,但日益呈现出常考常新趋势,且不回避热点,表面上互不关联的历史现象是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师在引领时要有超然的意识。高考第42题变化莫测、甚至防不胜防,只有教师精心思考,充分备考,才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知历史,反思历史,特别是近两年,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从综合素质的角度,上升到了关联中外历史的高度,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而不是国别的角度作答,这就要求平时对学生的引领复习由纵向转向必然的横向。由单向的中国或外国历史复习转向双向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全球的要求。常规的备考思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必须不断升级,与时俱进。多次的八校联考和武汉市的调考,应当引起历史教师的重视。
  总之,历史引领式复习不能墨守传统教学常规,用新思路,新视角,新观点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被迫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大胆创新,使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领再现、升华。精准定位历史,构建历史时空体系,即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又在教师引领中深谙学习历史之法,陶冶历史情操,可谓一石多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