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高二政治教师刘书霞

2018年11月23日


  一、选题缘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以具体学科知识,更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性格。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教学必须从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需要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三维目标实现过程中,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两方面比较容易量化,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难于量化。本课题试图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来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但是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应该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很显然通过心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也能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德育渗透不仅仅是道德渗透还应该包括心理教育、性格、价值渗透等等方面。
 
  三、政治课堂的德育渗透案例列举
  (一)《生活与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讲授《生活与哲学》一书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之时,我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好比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讲台下第一排有个外向的A同学指着同桌说:“就她哦,她很有个性的。”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原来是嘲笑那位同学的长相和肤色。
  顺着这个场景我请了包括A同学在内的6位学生,找了个B同学分别来认认同学们,他们也摸不清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问B学生:“你是怎么把这6位同学认出来的?”B学生回答:“长不同,当然认得。”我手指着A同学问B同学:“那他呢?”B同学似乎明白了什么,爽快的答道:“也不同,长得有个性。”我笑了笑,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各归各位时,观察了一下A同学,不再嚣张了,他的同桌也抬起头来了。就这样,既擒住了那个挑衅又不尊重他人的A同学,保全了他同桌的面子,同时又很轻松地把共性个性的关系用学生长相的例子讲解透彻了。在课堂后的小结中特别提出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回归生活,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表面上看,德育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学生必须接受的。但是道德规范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活生生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中。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实质。
  (二)《生活与哲学》: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有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三大点。在第三大点的讲解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同学们展示了大量体育竞技的图片、高考备战的图片、“加油”“请相信我”的口号等。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精神引导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个人情绪,努力保持高昂积极的态度。着力体验,关注情感体悟与情感发展。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
  (三)《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
  首先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1.北京奥运会隆重举行。2.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制裁伊朗新决议。3.IMF、欧盟和世界银行向匈牙利提供巨额贷款。4.中法举办“文化交流之春”。5.(视频)同舟共济的二十国集团。(播放时间1分钟)接着引导学生从交往的主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学生探究分析,并展示最终的发现成果。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还能列举哪些国际交往的事例?同时对学生们关心、关注国际重大时事的热情给予积极的评价。
  重点讲解两个核心概念:第一,国家利益。地位: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重要性: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国家力量。重要性: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扞卫本国利益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强调爱国主义、辩证思想等,这个效果反而不好。但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和与学生谈话式交流,用一组对比问题,恰到好处地推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从而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认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感到高兴的是,所有的结论是他们自己思索、总结出来的,所以他们很有成就感,这节课自然就是一节充满着幸福的课、有效的课。
  加强交流,深入内心世界,注重双向互动。以往的德育观点认为,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教师灌输给学生。但是今天的德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是需要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来开展的。我们在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有质疑德育的权利,只有了解、把握不同个体的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才能在德育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好的时机和结合点。这样,德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