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式板块教学模式探究

2018年11月23日


“问题引领式”板块教学模式初探
高复年级
 
  一、研究背景
  武汉睿升学校办学15年来,复读年级经过15年的历练,许多老师已经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并在历年高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还有许多学生每天忙忙碌碌地大量刷题,成绩提高不明显,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自我怀疑,转而焦虑等;许多老师盲目教学,只看书本不分析学生,将学生已经学过的教材从头到尾毫无遗漏的再教一遍,学生在课堂却收效甚微。
  高三年级复习阶段教学,尤其是复读生的教学,如果只是默守陈规,将高中知识点按顺序放幻灯片式的全部快速再上一遍,知识点掌握得牢固的学生觉得浪费时间,炒剩饭;知识点匮乏的学生觉得蜻蜓点水,不懂的地方依然不懂。因此,及容易使大面积学生厌学,从而浪费学习时间,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教师只有在做好充分的学情摸底之后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只有在做好完全的知识点全覆盖式的自我扫盲式的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才是有效率的听课。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值此我校建校15周年之际,认真总结我校15年高三复读生教学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进出口相关数据科学分析,发现提分幅度大的考生往往是那些善于查漏补缺的学生,所带班级整体提高幅度大的老师,往往是善于捕捉学情、教学有针对性的老师。但是,不管哪一种提高,教师和学生只是凭借个人的摸索在某一部分领域表现较好,我们依然缺乏系统而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的提炼。鉴于此,提出“问题引领式板块教学模式”,将高中阶段各学科知识点,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突破常规教学模式,急学生之所需地科学有序地板块结合式复习,让学生学有所获,解决长期以来困惑师生的复习课无趣而低效的难题。
  2、理论意义:虽然我们针对的是复读生的教学模式的探究,但却可以供高中任何阶段的学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借鉴,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三、研究方式
  1、调查问卷法;
  2、案例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
  早在1941年,Sir Richard Livingstone 就提出,衡量成功教育的标准不在于学校教授的知识数量,而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1998年,Seymour Papert提出:除了一项技能,其余所有的技能都会过时。而这项技能就是,当面对学校教学范围之外的情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我们要培养的人,在其面对没有经过专门准备的情境时,要知道如何行动。2003年,David Miliband 也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学会在为终身的改变做准备中学习。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强调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质量,以便让学生更加致力于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一个扎实稳定的知识基础,进而进行知识的再生产。三维度教学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助”的作用,力求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说到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其第一条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也就是我们说的预习,它所解决的是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问题,也就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后教“旨在解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学“或学生的”先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做好预设,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同时对预设持有”开放“和”可变“的态度。
  3、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五、问题引领式板块教学法研究步骤与内容:
  “问题引领”板块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高中复习课过程中的引领式作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基础之上,通过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查漏式学习、指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拓展三个步骤,促进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升值。
  一、导学
  ”导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即预习阶段。
  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提出预习的关注点,究其实就是该课课堂教学重点。具体说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关注点。
  2、预习成效验收阶段:即预习测验阶段。
  教师需要通过提前预测学生的预习而掌握知识的能力,预设预习效果。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学生的预习结果作出评估,目的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依据”行动研究法“的原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对教学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紧扣教材大纲要求,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小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利用课本上的现成的资源,如针对课文的理解题(包括选择题和正误判断题)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估。
  3、学生课堂学习阶段:即板块教学阶段。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各种状况出现,有时会遇到难题,有时也会感觉题目太容易,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修正预定教学目标,提出新的目标,在学生的有效互动中,产生精彩的结果。
  二、促思
  “促思”过程中教师的显性作用是答疑解惑,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进行反思和修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对词汇和句型的归纳和总结等。让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挖掘新东西,让新旧知识有机结合,不断增添自己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构筑系统的网络型知识结构。
  “促思”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理性认识,为知识的应用做好准备。
 
  三、助拓
  “拓展实践”是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验证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经过反复练习,使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牢固,做到知识的迁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的升值。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助拓”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练习。设计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利用前两个步骤中重点关注的知识来解决新的、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学生积极踊跃参与课堂的态度也是此环节成败的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全面参与、赞美学生的努力、肯定学生的进步。
  关于这一点,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一个部分,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依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调整目标,多维度检测,绝不使用旧题陈题,精选精炼而且收效很好。
 
  综上所述,可用以下表格简略表达:
 
问题引领式教学法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了解学生,确定目标,引导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的理性思考
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在教师帮助下的拓展实践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实现知识升值
 
  六、研究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1、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8年2月):完成各学科第一轮复习典型课型与成功案例的提取。
  2、第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完成各学科第二轮复习典型课型与成功案例的提取。
  3、第三阶段(2018年4月——2018年6月):完成各学科第三轮复习典型课型与成功案例的提取。
  4、第四阶段(2018年6月——2018年8月):完成各学科各轮复习学科特色的分析与总结。
  1)、各学科各轮复习《预习导学案例集锦》。
  2)、各学科各轮复习《学生精彩提问精彩答疑集锦》。
  3)、各学科各轮复习《优选试题集锦》。
 
  二)终极成果
  经过反复实践与检验,争取用三年时间将《武汉睿升学校高复年级专用学科教程》编辑成册。
 
  七、研究总负责人:谢素文
  研究学科负责人:杨永年(语文) 王砚龙(数学) 谢素文(英语) 熊亮(物理)
  虞金建(化学)孙昌峰(生物) 邹桂琴(历史) 徐昊(政治)
  杨兴涛(地理)
  研究成员:高复年级组全体教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