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示范高中  招生代码:078

搜索

>
>
>
杨兴涛 问题引领式

睿升新闻

资讯详情

杨兴涛 问题引领式

浏览量
  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目的是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引领式”板块教学就是要通过问题的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局限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老师给出图形和材料,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自己设题解题,老师再做点评与指正。本文只要通过地理学科的特性和教学中的问题为依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学科特性
  地理是一科包容性极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体。知识结构多元化,知识体系繁杂,其包罗万象却又逻辑严密,既有宇宙天体的特征和运动又有地球万物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地理也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地球表面自然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有自然各要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高中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应用地理学科内的多种知识分析事物形成发展演变的规律。在分析中又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有物理学中的相对论、大气动力学以及地球表面多种物理作用,生物学中的土壤与生物的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历史中的战争与人口迁移,政治学科的主要矛盾及联系的观点在地里解题中应用非常多。宇其他各学科有都有一定的联系性。
  地理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古代宇为时间,宙为空间。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以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文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在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空间上的特殊性,地理研究就是在多个区域研究上找到问题 共性,推测其演变的规律。这种演变就充分的体现了时间性,宇宙空间、地球气候、地形、社会经济文化等都会随时间变化。如何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目前地理学以及全球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成了高考主要的考点。在高考题目中36和37两个综合题就是以区域为载体综和考察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对发展的理解。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难,特别是高一学生更是到了畏之如虎,甚至直接放弃地理学习。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和考试体系造成的,初中地理位区域地理,这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由于考试中分值占比较低,甚至不纳入中考分,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地理学科,高一大多数学生是零基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同时在高一课程中又是最难的自然地理,所以直接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最后一点兴趣。
  在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无法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不断的记忆当中会把知识孤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死了。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只能短时间有所改变,但是长时间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仅仅靠老师是很难改变。
  在解题中学生还反映出严重的语言性问题,包括题目字面意思的理解偏差,如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在地理上应该为空间的过渡,很多同学却理解为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在答案组织上语言的非专业,语言组织中的逻辑混乱等多种问题。
 
  三、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多种问题,结合年级提出的课改课题,我认为应该重点从课堂组织中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高三学生都是由一定知识基础的,要提高高三学生复习效率,形成知识体系,就一定要让学生行动起来,让他们开动脑筋。
 
  地理课堂组织方案:以河流为例
  第一步:要求学生对课本上所讲到的河流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此环节以小组为单位五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找两个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写。然后在对总结较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并进行展示。之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设题与解答
  该环节由教师给出相关材料,最好是高考真题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自主设题,学生根据所学找到可以设题的地方和高考考察的重点。然后小组间相互解题,小组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以此加深知识印象,并且对知识进行串联以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步:指出学生设题和解题中存在不足
  此环节重在提高学生对高考考试的认知,提高其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迁移使用专业术语的应用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在此环节把高考题目拿出来从出题人设题的目的出发进行分析,对答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例如:
  (36)根据图5和表3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题目:
  (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16分)
  (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6分)
  (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分)
  与高考题目对比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设题单调,并且由于基础知识问题,在答案组织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知识性错误。
 
  模块知识:河流水文特征
 
 
 
  思维模式:
 
 
  本题解析:
  尼罗河地处非洲北部偏东的位置,跨越南北两个半球,上游发源于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中下游主要流经北部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河口注入地中海,为地中海式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主要来自于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径流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河流无结冰期,6--9月为汛期。
  河流沿线以草原和荒漠为主,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
 
  参考答案:
  (1)季节变化特点: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现在冬半年。
  原因:尼罗河三个源流的流域大部分,以及流域降水量最丰富、产流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产生径流多;干季出现在冬半年,产生径流少。
  (2)(尼罗河枯水期时,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都进入枯水期,产生的径流量少:)白尼罗河源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为雨季,所以白尼罗河产生的径流最多。
  (3)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显着,导致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泛滥之后,开始农耕。枯水季节是作物生长及收获季节。
  洪水泛滥时在被淹农田表面沉积一层肥沃的淤泥,使土壤年年肥力不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四、小结
  该形式的课堂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做好高三复习,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当然组织好有有难度,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