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悟 体育生“自主训练”的探讨

2018年11月23日


  近年来,文化课堂上一直在强调“学生先预习”,“讲与练结合”,“教师讲课不超过二十分钟”,“注重自学”,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开启主动学习模式,不再被动灌输。转到体育锻炼,运动员是否也需要预习,还是只需要“埋头苦练”。影视作品里,“学生终于等来了一节不用费脑子的体育课,可以放松了”能成立吗?不经大脑思维判断的活动、游戏等,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吗?
  笔者开始了近三年的尝试,让体育队的学生开始进行不同方式的训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着运动员自主训练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体育生的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运动员“自主训练”的涵义。
  笔者认为,学生先通过视频观察、文字研究、学员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某一运动技术的要义,在训练场地自行练习,同时与其他学员切磋,和教练员分析细节,持续改进方法,提高自己的技术与体能。通过“自主训练”能达到终身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
 
  二、体育生“自主训练”的意义。
  在校园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带领一整支队伍,发出一致的口令,练习同一个内容,讲述一成不变的要点,运动员被动接受,教练员也很难区别对待。这需要我们的体育生主动参与,也就是自我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1、“自主学习”让体育生的成绩提升更加有效。
  (1)学生的提前预习,了解某一技术环节,可以在集体训练时更加自信。“有备而战”,学员能清晰的了解教练员的技术用语,根据自身素质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规范。多年的教练经验反馈中,我们发现,即便再教科书式的动作,也不适合每一位运动员,从动作幅度、练习频次等,必须符合学员的自身素质特点,让学生把了解到的技术定义涵盖到自己的肢体当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塑型”。
  高三6班的朱国庆同学,在进入到高三下学期时,自己在教室里用笔和纸,画出五米三项的草图,描绘行进路线,甚至每一步的脚印位置,仔细分析,最终在脑海中建立起完整的动作印象。平时的测试成绩从7秒8短期内进入到7秒5,7秒3,最终高考取得了7秒29的超满分成绩,而另几名早已有满分基础的学生都没有朱国庆的成绩好。该生的自我研究性学习,找到了符合自身条件的动作定型,用时短,效果好。
  (2)集体训练中,学生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超越资源局限性。一支训练队,难以保证同一时间段,人人都拥有独自的场地、器材,得到教练针对性指导。用心训练的体育生,会找出自己的弱点,在完成训练内容的同时或之余,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提前掌握的理论改进技术,加强体能。教练员除了集体指导,也应当课下给运动员更多细节分析,引导学员有正确的思路。高三6班的舒汉文、王志衡,是一对死党,他们经常在训练时,相互拍照,指出优缺点,并抽时间进行器械力量的锻炼,互相保护,有层次的安排运动时间、内容,二人的成绩也在持续进步。
  2、“自主学习”让体育生提高锻炼兴趣,积极开拓运动知识。在近几年的训练过程中,发现在学生间,对体育明星的谈资增多了,讨论技术的话题时常出现,相互指导的热情提升,甚至表现出得意的神情。有经验的学生反而会更加钻研理论,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这说明体育生在课下在家中,更多关注运动比赛,查阅科普书籍,更积极的研究视频资料,获得了较多的锻炼信息。
  高复2的孟凡昊同学,自己购买了《肌肉与力量》和《姿势跑步法》,又从武汉市图书馆借阅了《拉伸运动私人教练150课》,自己抽时间学习,并且带到训练室,供更多的队友一起研究。体育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体薄弱环节,有目的的加练,提高或者弥补自身的肌肉力量、技术等。他们通过多种媒介掌握锻炼方法,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锻炼更积极,训练氛围更热烈。
  相信他们在高中阶段获得的知识,能为大学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给终身学习、锻炼创设良好的开端。
 
  三、体育生进行“自主训练”的方式。
  青少年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常规方法就是听从教练安排,先做什么,后练什么,一组几次,一共几组。至于自己练习的细节,是不会去关心的,甚至“硬着头皮”完成任务,直到“终于可以休息吃饭了”。教练员“陪着”体育生自主训练,首先就是要学员们更清楚自己的动作细节,完成的质量,明白所达到的效果。
  1、提前对技术“预习”,做到胸有成竹。现在多媒体技术进步很快,学生们很容易观看到视频资料。比如“掷铅球”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世界田径钻石联赛”、“田径世锦赛”“奥运会”田径比赛等,观看高水平的比赛,了解规范动作,再直接搜索“铅球教学”,观看动作步骤,尤其是慢镜头,可以让学生们一帧一帧体会到技术的幅度、肢体动作的先后顺序等,这样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准确。另外图书、网页上的文字、图片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注意事项,加深他们的印象。
  2、训练过程中对技术进行对比、讨论,并纠错、总结,巩固锻炼成果。重点还是通过体育生感兴趣的手段吸引他们多反思,找问题。笔者带队时,会用手机的慢镜头功能,将学员的完整动作拍下来,立即回放,让学生们相互比较,看谁的技术更完善,各自发表见解,指出有哪些缺陷。比如跳远的挺身式落地技术,总有个别体育生难以控制自己的肢体。教练员除了讲解分步骤技术环节,还让他们通过手机观看其他学生的慢动作,具体到每个关节的幅度、摆动先后顺序。在阶段学习后,还会带领体育生进办公室,观看电脑里职业运动员的规范动作,现场讨论,对自己进行总结。在这种训练模式引导下,学员也开始主动寻求理论知识,观察力、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尤其在分组练习时或个人专项练习时,开始找教练借手机自学自评了。
  3、开展赛事交流,自测、探讨。我校足球生人数不多,高中阶段比赛也少,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教练员鼓励学生回家多关注职业联赛,报名参加“晚报杯”等正式比赛,或者邀约其他球队切磋,提升临场比赛能力。在校内外,体育生和有兴趣的同质学员多聊聊球星、赛事话题,探讨精彩的技术环节,获得广泛的体育知识。
  高二11班的黄子琦同学,痴迷于力量增长。他在课余时间和刚毕业的孟凡昊在微信上交流,获得了大量信息,采取了多种训练方法,使得上半身肌肉很“有型”。而孟凡昊在复读的这一年中,也是和已经读大学的体育生吴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获得了较丰富的体能知识,成绩进步明显。黄子琦甚至每天都会进办公室,向教练员询问计划,了解伤病、技术等基础知识。目前训练队的上进心比往年有了很大提高。
 
  四、提升体育生“自主训练”的兴趣和态度。
  体育生并不都是“体育迷”,愿意主动自学自练的运动员也不多,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自觉锻炼的意愿才是关键。综上所述,教练员引导运动员关注锻炼本身,研究训练方法是自主训练的前提条件。
  1、奖励机制。得到肯定是学员求进步的一种动力。训练队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方针,对体育生也进行阶段奖励,每学期两次,结合文化、体育的测试成绩。除设立优秀骨干、成绩优秀队员,还专门设置进步奖、积极分子、自主训练之星、榜样之星等,鼓励体育生超越自己。教练组自购文具、咖啡、护具、能量冲剂等,颁发给表现认真的学生,即便奖品不够丰厚,但发现运动员们非常渴望获得荣誉,都给自己定下目标,向上冲击。平时,也注重称赞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点名出来做动作示范,让“毕马龙效应”带给学生勇气和自信。
  2、建设“体育迷”圈子,增强队伍的自学氛围。教练员筛检新闻内容、技术变革等信息,发布给体育生,如苏炳添、谢震业不断刷新黄种人百米纪录,世界杯球星的精彩过人动作,以及兄弟院校有学员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营造榜样力量,探究成绩背后的训练手段。让运动员们把电子游戏的关注度转移到体育的精彩瞬间,在家中也能正确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3、为学员发展铺路,布置任务培优补差,激励或强制学生提升自己。不少运动员渴望登上更高水平舞台,获得好名次,取得运动员证书。我校已经联系上了省训练基地的刘教练,给我们提供了可参加的多级别赛事,体育生们也在市青少年运动会、市十运会、省田径系列赛上见证了自己的更好水平。有了观众的欢呼,精致的参赛设备,运动员不断期待着新的赛事来临,从自觉训练过渡到自主训练,制定计划,琢磨自身体能改进,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同时教练员布置任务,让成绩差的体育生也动起来,老队员带新队员,发挥能动性。
 
  五、“自主训练”的注意事项。
  自主训练是运动员竞技训练的其中一种方式,更好的发挥科学训练的主导作用,但也容易出现问题,需要谨慎实施。
  1、技术有偏差,形成错误记忆;体能增长找不准适合自身强度。学生尝试独自练习,难免动作做不标准,也不能保证明白纠错方法。另外伤病总是如影随形,防止受伤、伤后如何恢复,都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学生难以掌握太多。这需要有经验的队员以及教练指导,练后分析,让体育生的积极性和准确性都得到提升。由此引出另一个话题——
  2、教练员持续提升业务水平。体育生的自主训练,不仅指学生自我练习,教练员看“热闹”,恰恰是更需要不断钻研训练理论,明确指明错误技术,及时告之改正步骤,帮助学生制定体能计划。目前我校体育队训练,一人把控指挥,一人循环指导,给予队员分组练习、分层锻炼的空间。体育生也开始不断提出问题,比如足球运动员和田径运动员跑步的区别,向老师推荐“零顶体育”公众号,询问增强某块肌肉的方法。看到学生现在的主动性,教练员感到很欣慰,也同时督促教师紧跟学术潮流,引导学生兴趣点,扩展锻炼方法及相关知识,科学训练。
  毕业生许佳慧去年回校时,提到过北京体育大学里,一名短跑运动员拒绝参加校队,认为“大锅饭”不利于自身特点,自己抽空练习专项,结果参加比赛后,只有他一人考过了一级运动员证书。从NBA骑士队詹姆斯发挥的作用,到足球世界杯某些球队队员和教练合作关系,我们看到了运动员自我意识的增强,探求新知的渴望,以及终身体育的趋势。自主训练是自觉训练的升华,必将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值得继续探究。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